2011-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政策、重要事件回顧分析
——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使得一定時間內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消減量相當,實現凈碳足跡為零。碳達峰則是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某一個平臺期達到歷史峰值,之后會逐漸穩步回落。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之一。2021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碳中和進程將加快,十四五期間將成為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時期。
“3060”碳目標
來源:政府網站
碳交易市場是由政府通過對能耗企業的控制排放而人為制造的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意義重大。碳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買方通過向賣方支付一定金額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通常情況下,政府確定一個碳排放總額,并根據一定規則將碳排放配額分配至企業。如果未來企業排放高于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配額。與此同時,部分企業通過采用節能減排技術,最終碳排放低于其獲得的配額,則可以通過碳交易市場出售多余配額。雙方一般通過碳排放交易所進行交易。
自《京都議定書》生自效后,國際碳交易體系發展迅速。自2005年以來,碳市場所覆蓋的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的比例擴大到之前的三倍。各國紛紛建立區域內的碳交易體系以實現碳減排承諾的目標,在2005年-2015年十年間,世界上已經建成了17個碳交易體系。當前,各個國家也在嘗試在不同的碳市場之間進行連接,歐盟碳市場已經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并且在2020年歐盟碳交易市場已經與瑞士是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對接。
——我國于2011年開始探索并建立碳交易市場,此進程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1—2017年):進行地方試點和探索建立全國碳市場的框架階段。2011年,《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通知》的發布,確立了“兩省五市”7個國內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于2013年開始實施。201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全國統一碳市場的總體框架。我國計劃在2017年正式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聲明在2015年由中美兩國聯合發布。
第二階段(2017—2020年):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與完善階段。2017年12月《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的發布,標志著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拉開帷幕。在一系列的考察、評審后,湖北和上海分別成為我國碳交易注冊登記中心和碳排放交易中心。
第三階段(2021年開始):全國碳交易市場落地營運。2021年,中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開始為2225家履約企業辦理開戶手續。在全面對接聯調后,2021年6月底前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開鑼。
碳交易市場政策及重要時間點一覽
來源:政府網站
我國碳市場交易主要產品為碳排放權配額(CEA)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碳排放配額是經省碳排放權交易主管部門核定、發放并允許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在特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以“噸”計。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是指根據國家發展改革部門《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經其備案并在國家登記系統登記的自愿減排項目減排量,簡稱CCER。
CCER項目審批重啟的預期升溫。CCER并非新鮮事物,其項目申請始于2012年,后又在2017年3月被國家發改委叫停簽發,新項目不再審批、老項目仍可運行。從項目類型看,風電、光伏、農村戶用沼氣、水電等項目較多。項目審批被叫停的主要原因為項目審批不嚴格,CCER供給量過大導致市場價格體系混亂。中央、部委和多地相關動態,加速了市場對于CCER重啟落地的預期。2021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地方層面來看,以北京為例,8月初,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公開對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進行招標。
本文相關報告
為鼓勵、支持有關企業和社會組織,特別是沒有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任務的企業主動參與減排活動,2012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自愿減排交易登記注冊系統和信息發布制度,推動自愿減排交易活動。截至2017年6月,中國共備案了10...